您的位置:

c语言孙辉,孙鑫c语言视频教程

本文目录一览:

帮我写一篇关于对计算机的展望

还是给你找几篇吧,供你参考参考(就是拼凑一片啦。。呵呵。)

希望能帮助你

计算机的展望

摘要

文章通过对计算机集群技术、网格技术、WebService技术和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的分析,认为计算机中重要的思想在于对已有软件硬件系统的复用,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进而实现在海量信息环境下的信息协同,这将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发展方向。

关键词集群技术;网格技术;软件复用技术;WebService技术

作者简介龚茜茹,女,河南南阳人,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教师。

1引言

计算机技术发展至今,在短短的六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辉煌,从观念上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熟悉,将人类社会带入了信息时代,加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今天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将越来越多影响人类社会的进步。在现阶段,集群技术、网格技术等一系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技术在某些层面上存在着一定的共同性。

2计算机发展趋势

2。1综述

在现今的条件下,计算机学科的理论基础日渐成熟。要想从理论基础上推动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讲,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而网格技术,集群技术,WebService技术以及软件的复用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这些技术都是在一定的层面上,对已有系统,包括软件和硬件系统的复用,进而实现优化组合,产生巨大的效能。

2。2集群技术

集群计算机利用高速通信网络将一组高档工作站或PC按某种结构连接起来,通过并行程序设计及可视化人机交互集成开发环境的支持,实现统一调度,协调处理,组成高效并行处理的系统。多台计算机通过高速局域网相互连接起来,配备一定的并行支撑软件,从而使各自具有一定的特定的功能,从而在现有网络体系结构下,形成一个松散耦合的并行计算环境,协同地并行求解同一个问题。集群技术通过利用网络中多个节点的计算能力把它们虚拟成一台具有更高计算能力的计算机。对比其他结构,在保持现有系统结构和组成的条件下,集群系统具有性价比高、可扩展性好、高可用性和高能用性的优点,尤其是集群系统系统开发周期短、用户投资风险小、节约系统资源、用户编程方便。

目前,集群技术已成为并行处理的热点和主流,有关专家猜测:“未来的高性能计算机和超级服务器都将基于集群结构”。集群技术通过对现有计算机的“复用”,在不对现有体系结构进行重大修改的前提下,通过互联互通,组成一个具有一定体系结构的复杂系统,从而实现并行高性能计算。其与网格技术无论是在体系结构上还是设计的思想上具,都有一定相似性。

2。3网格技术

网格技术是最近新兴的一种技术,包括计算网格、信息网格、知识网格等,被誉为第三次信息技术浪潮,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利用现有的网络结构,协议和数据库技术,实现分布式、协同化、智能化的信息处理。网格技术充分发挥了松偶合网络中各计算机的性能和资源,利用现有互联网的架构,把地理上广泛分布的各种资源,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带宽资源、软件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整合成一个逻辑整体——一台虚拟的超级计算机,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信息和计算、存储、访问等应用服务,虚拟的组织最终实现在这个虚拟环境下进行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它通过对已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了网络海量信息环境下的协同。网格信息资源的获取、传输、共享和利用带来了一场革命,也必将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化。

在目前,网格技术主要应用在分布式超级计算上。通过利用高速互连的网络通路,实现分布式的计算。这样,通过整体的整和,在逻辑上实现一台性能更高,容量更大的巨型虚拟机,形成一个比单台计算机更高效的计算处理平台。其典型应用主要是在虚拟现实领域中。通过分布式的处理,单台机只要进行很少的模拟和计算,就可以在整体上实现对一个复杂环境的虚拟。

可以说,网格技术对现有网络中已有计算机,通过软件层次上的整合,实现一种硬件层面上的复用,从而充分利用了网络中的闲置资源,实现整体的性能提高,为解决资源需求巨大的问题,提供了一条廉价有效的解决途径。

2。4WebService技术

WebService技术定义了如何在Internet上实现互操作,拓展了应用程序的功能,实现了软件的动态提供。确切的说,WebService是部署在Web上的对象,它具有对象技术的优点,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互操作性。WebService建立在XML为主,开放Web规范技术基础上,能够建立具有良好可互操作的分布式应用程序平台。它具有良好的封装性,松偶合性,标准协议规范,高度可集成性的特征。WebService主要有四个技术:XML,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Web服务描述语言WSDL和统一描述、发现和集成协议UDD。WebService技术通过向外界暴露接口,使其能够通过Internet来进行调用。换句话说,WebService就是一个能够通过接口,在Internet上被调用的应用程序。它答应在Web站点放置可编程元素,使得基于Web的分布式计算和处理得以进行。独立的应用程序部件以一种标准的方式发布到Web站点上,其它Web应用程序可以方便地找到并使用它们,从而协同完成某个功能逻辑。从某种意义上说,webService是由某些企业发布的完成其特定商务需求的应用服务,其它公司或应用软件能够通过Internet来访问并使用这项服务。它为构造一些复杂的功能提供了必要的构件。

WebService技术可以说是软件复用技术在网络服务提供上的一个成功应用。通过统一的协议和规范,使得一个功能模块在网络上可以通过接口被多次调用,这样,大大提高了网络服务的开发效率,缩短了开发周期。同时,有利于新技术的快速推广和应用。

2。5软件复用技术

软件复用技术通过对现有的软件技术和产品重复利用,它充分利用已有的软件开发经验和构件的积累,使得软件的开发不在是从零开始。这样,在软件开发过程当中,就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高效的软件模块或产品,避免重复的劳动,而将开发的重点,集中在为实现功能而需要实现的特定模块上。同时,通过,不断的构件积累,从而形成一定规模的构件库,这样,就为软件的流水线开发提供了支持,并且能够方便的利用快速原型法进行软件的需求分析和架构设计。并且,通过对相应模块的更新和改进,就能够很快的实现软件的版本升级。从用户的角度来讲,复用技术有利与减少培训支出,方便用户使用。软件复用技术的优势可归结为:提高生产率、减少维护代价、提高互操作性、支持快速原型、减少培训开销。从现实来看,用友软件公司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正是基于在财务领域多年构件和技术的积累,使得用友公司能够在财务软件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功。

现在,面向对象技术逐步发展,日益成为软件开发的主流,从而为软件复用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软件复用技术被人们视为解决目前软件危机,提高软件质量,缩短软件开发周期的一个有效途径。

3总结

在计算机领域中,一直都强调的一种思想是复用的思想。因为计算机发展速度快,更新换代快。尤其是在网络日益流行的今天,依据摩尔定律,CPU性能18个月翻一番,根据光纤定律,骨干网带宽9个月翻一番,而迈特卡尔夫定律预言网络设备增加N倍,其效率提高N2。因而假如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设备,通过一定的手段,实现资源的整和,将是一个高效快速经济的开发途径。因此,设备程序的复用是一个重要的手段。这也是WebService和集群技术能够得到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网络广泛流行,大量的计算机通过Internet实现了互联,仅中国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数量在2005年就达到790万台。可以说网络蕴涵了巨大的资源,换句话说,海量信息,假如能够通过相关的硬件软件系统技术,实现在这样一个海量信息环境下的信息协同,进而实现知识的发现,信息的提取。这将利用以有的技术,实现先进的功能。这也符合人工智能连接主义学派的观点,这也是从更高的一个层面上实现人脑的模拟。并且,在这个系统中,基本的组成单元拥有自己独立的存储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记忆的模拟。通过必要的手段,对已有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进行的复用,实现多机器多系统之间的合作,将是计算机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计算机科学发展至今,其基础已经日趋成熟。我们更多的应该把眼光放在更高的一个层面上,实现在已有的系统——包括软件硬件和系统——的一种复用,从而推动信息的一种复用。这种复用是计算机发展的趋势,其必将导致多台机器的协同,从而实现海量信息环境下的协同。

参考文献

王文义,张影。构建高性能集群计算机系统的关键技术.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001,3(1).

曾碧卿,陈志刚。服务器集群系统研究。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

3杨艳,唐胜群,张文涛。XMLWeb服务技术探讨。计算机应用研究,2002.

4顾宁,刘家茂,柴哓路。WebServices原理与研发实践。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

5孙辉,徐学文。美、欧网格技术发展现状分析与思考。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1).

7梅宏。软件复用技术研究与应用。2002年中国(南京)软件国际化论坛.

6黄允中,顾志松,张世永。网格技术框架的探讨和研究。计算机工程,2003,8,(l3).

21世纪计算机技术展望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是20世纪科学对社会发展最伟大的贡献之

一,它大大改变了我们人类工作的方式。计算机的作用在下一个

世纪仍然是举足轻重的,因为它不仅将继续改进我们的工作方式

和效率,还将给人类的生活质量带来巨大改变。

电子计算机技术可以分为计算机硬件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

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个领域。本文由于篇幅所限,只讨论计算机

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的发展问题。

一、计算机硬件技术

计算机硬件领域主要研究计算机系统结构原理和设备构造技

术,面对的问题包括结构、速度、存储、互连、成本和可靠性等

计算机系统结构本身的发展经历了从机械结构、电子模拟结

构、电子数字结构的进化过程。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到现在,电

子数字计算机的结构经历了从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超大

规模集成电路等四个阶段的进化。从50年代到70年代,计算机是

高级设备,没有经济实力的组织是无法拥有或者使用的。到了80

年代,由于微处理器的出现,使得计算机的成本越来越低、应用

越来越普及。50年代初计算速度每秒5000次(运算)机器的体积

和一座大楼一样大,今天摆在我们办公桌上的普通台式计算机的

计算能力大约为每秒5亿次,也就是说相当于50年代10万个大楼组

成的计算机的计算能力,目前最好的台式机的计算速度已经达到

每秒10亿次。按照著名的摩尔定律(即集成电路的性能每18个月

翻一番)计算,今天计算速度为10亿次的计算机,到2010年时的

计算速度大约为1280亿次,也就是说到那时5000亿次的计算机用

4个台式计算机组合起来就可以了,而今天我们却需要使用大约5

00个CPU构造一台这样的机器,或者使用500多个台式计算机连接

起来。所以每过10年,高性能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就要增加100倍。

也就是说,今天我们研制高性能计算机的计算速度要达到1012(

万亿)次,2010年要达到1014次,2020年要达到1016次……2100

年要达到1032次。

20世纪的电子计算机按照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

、微机(个人计算机)等进行分类。但是巨型、大型等等概念是

相对的,是随时间变化而改变的,例如60年代的巨型机并不比80

年代的微机计算能力强。今后,计算机将简单的划分为服务器(

server)和客户机(client)两类。连接在网上提供计算、数据

处理和软件环境支撑的是服务器,而用户直接使用的则是客户机

。从技术的走向预测:服务器的能力今后会越来越强,用于科学

计算的超级服务器会达到千万亿以上,用于数据处理的超级服务

器在数据交换速度和数据仓库的容量和管理能力方面都会比现在

的服务器高得多;客户端计算机的发展是越来越智能化(傻瓜化

、个性化)、方便化(可移动、嵌入式)。而智能化要求计算机

中处理器的性能更强,人工智能技术和软件技术更先进。

目前的计算机是架构在基于微电子理论的半导体技术之上的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主要取决于集成电路技术和工艺的发展。摩

尔定律成功地预测了半导体技术发展的规律。然而,随着大规模

集成电路工艺的发展,集成度越来越高,越来越接近于工艺甚至

物理上限。一般认为,50纳米将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的工艺

较难超越的精度,现在正在使用的最高集成度在180纳米左右,估

计到2010年,将达到50纳米。因此,很多科学家开始寻找研究新

一代的计算机硬件。超导计算机、生物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是诸

多探索中被注意的较多的三个方向。超导计算机的主频估计可以

在100吉赫兹以上工作,大约2010年可能成为与现在的超大规模集

成电路计算机共存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因为到那时半导体器件已

经达到了工艺极限,摩尔定律或者新的摩尔定律必须要由超导计

算机来维持。在超导计算机之后,将可能是基于光学理论的量子

计算机的天下,量子计算机被认为极有可能在下一个世纪的头30

年取得重大突破,并在2040年前后研制成功可以商业使用的计算

机。生物计算机将极有可能是继量子计算机之后的新一代计算机

,尽管它的工作机理目前大部分已经清楚,但是何时能够制造出

可与今天的计算机在速度、可靠性、成本等方面相匹敌的生物计

算机仍然是一个难以预测的问题。

除了计算机单机结构本身的技术,为了构造高性能计算机的

并行处理技术和分布式处理技术也是计算机系统结构中研究的重

要问题。今天的计算机互连技术已经做到可以把数万台计算机连

到一起,组成一台峰值计算速度极高(例如几十万亿次)的计算

机,然而如何把这台高性能计算机真正利用起来求解一个大问题

还存在许多问题。任务分配不均、通信开销过大、等待前一处理

的数据相关性等等都是经常面临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

学家已经研究了近40年,试图从互连技术、快速通信技术、并行

编译理论、网络操作系统、优化运行时系统、并行函数库等多方

面进行探索。

计算机硬件所包含的范畴除了传统的计算机系统结构外,还

包括计算机网络和外设。计算机网络包含Internet,Intranet,

Extranet等等。高性能计算机是把互联和通信作为一个中间过程

和手段进行使用,但计算机网络却是把互连和通信作为核心技术

进行研究。计算机网络研究的问题是所有上网计算机的可靠有效

连接和资源共享。IP技术和WEB浏览技术是20世纪计算机网络成功

的基石。当然,现在IP技术还存在着没有服务质量控制的问题,

WEB浏览技术也存在着信息检索效率低和资源管理困难的问题等。

21世纪计算机网络的网络路由设备的心脏实际上也是计算机,只

不过是一台专门用来进行网络通信的计算机而已。

打印机、磁带机、绘图仪等也都是专门用来控制特定设备的

计算机。

二、计算机软件技术

计算机软件领域主要研究计算机使用环境技术,包括系统软

件、用户编程环境与工具、应用软件等等。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

进化性、兼容性、重用性、友好性、可靠性等等。

如果说硬件是计算机的身体,则软件就是计算机的神经和大

脑。因此软件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计算机的效率和应用水平。计算

机软件作为20世纪人类文明进步的最大成果之一,必将成为人类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人类文化是构筑在语言、文化环境

和文化作品的架构上,其中语言是基本的、开放的和共享的,这

是人类文明可以不断进化的根本保证。将计算机软件与人类文化

相类比,系统软件相当于人类语言,用户编程环境和工具相当于

文化环境,而应用软件相当于文化作品。对比之下,计算机的系

统软件现在绝大多数还不开放、不共享。从商业的角度看,如果

没有商业利益的驱使、初期此领域很难发展起来。但发展到了一

定阶段,如果系统软件不开放将会阻碍本领域的发展速度,不利

于软件进化。现在的LINUX开放源码运动从某种程度上正是顺应这

个潮流,因此可以预见必将最后取得成功。在操作系统方面,本

世纪技术上最成功的系统是UNIX,在概念上最成功的是美国苹果

公司所提出的视窗图形界面,在商业上最成功的是微软公司的WI

NDOWS操作系统。下一世纪的操作系统将继承现在好的操作系统的

主要优点,变成开放的和进化的。在操作系统开放之后,系统软

件产业将主要集中在软件环境平台和工具的研究开发上。可视化

编程环境与工具、办公套件、家庭套件、学习套件等将会有很大

的发展空间。

计算机硬件发展的速度可以用摩尔定律解释,即每18个月翻

一番,软件的发展速度目前还没有类似的定律可以使用。从历史

上看,软件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进化方面大约每10年一代,

从本世纪50年代的机器语言、60年代AL�GOL语言、70年代FORTR

AN语言、80年代C语言、90年代JAVA语言。由于软件的存在是依附

在硬件之上的,而前些年硬件的发展变化很快,因此从旧平台向

新平台的软件移植花费了我们大量的财力和时间。这中间有大量

的软件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及时完成移植而没有被继承下来。软件

的兼容性和重用性一直是人们努力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说要使得

一次写好的应用软件在各种不同硬件系统上都可以运行、要使得

已经设计好的程序模块被有效地重复利用。在软件的兼容性方面

,20世纪贡献最大的工作是JAVA语言的发明,该语言的设计宗旨

是“程序书写一次,到处都可运行(write it once,runit eve

rywhere)”。目前跨平台这一设想还没有完全有效地被实现,相

信21世纪第一个10年一定可以完成。当然,如何解决非JAVA语言

软件的跨平台问题仍然是一个难题。

计算机硬件能够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工业化程度比较好,

很多集成电路按照功能做成标准器件,因而好的功能块会保留下

来并不断改进。但是到目前为止软件的工业化程度还比较差,还

做不到像硬件一样好的程序被继续不断的使用。很多算法和程序

被很多人在不同的系统中重复地实现了多次,同样的错误在不同

的地方犯了又犯,很有点像古时候没有文字的年代人们传播文化

和知识一样,一代一代的口授脑记,绝大部分人用毕生的精力在

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事,走同样的弯路然后通过自我反省来改正

。计算机科学家和软件工程师对于软件重用、软件复用的技术已

经研究了几十年。已经提出了包括软件的模块化、软件重用技术

、软构件技术、软件总线等等概念。CORBA,DCOM Java Bean等软

件体系结构和中间件接口标准技术,是软件重用的很好尝试。目

前在因特网上已经开始有一些用JAVA语言和库函数形式提供的软

件构件可以提供使用,随着这种软构件的规范化和实用化,计算

机软件生产的工业化程度会慢慢提高,软件发展的速度也会慢慢

加快。估计到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结束的时候,软件的工业化程

度应该达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计算机硬件的工业化程度。

软件的友好性主要取决于用户界面的设计和人机交互流程的

质量。界面越吸引人,人机交互流程与人的习惯越接近,软件就

越友好。多媒体技术、语音识别与合成技术、手写体文字的识别

、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技术、图像处理与图形学技术、用户

图形界面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等都是解决软件系统友好性的关

键技术,然而因为20世纪的计算机在速度和存储容量方面还不能

容忍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所以目前的现状是计算机不够友好。

预计在21世纪开始的5一10年中,这一情况将会有大的改变。

软件的质量不高是另外一个制约软件发展的因素。软件生产

质量的改进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软件质量保证体系,

通过对软件人员的有效训练和工程管理来减少软件错误;二是发

展软件正确性验证和测试技术,利用逻辑证明来发现软件中的矛

盾从而找出和自动定位错误。软件质量保证体系的最高目标是编

制完全无错误的程序,现阶段的高级目标是一百万行程序中只允

许有一行错误。软件质量保证体系能否有效建立主要取决于管理

因素,这是21世纪各个国家和地区在计算机软件产业的竞争中成

败的关键。软件正确性验证问题可以归结为“布尔表达式可满足

性问题”,这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难解问题”,目前的现状

处于采用优化的方法进行快速求解的应用算法学研究阶段。欧洲

在航天领域已经开始尝试使用这种技术对于软件进行验证。估计

在21世纪第二到第三个10年,软件正确性验证和测试技术将取得

重大突破并开始走向实用。届时,软件的工业化程度将达到只落

后于计算机硬件1一2年的水平。

应用软件,包括大型科学计算系统、海量数据管理系统、智

能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仿真、计算机控制系

统等等,在21世纪的社会生活和进步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利用

了WEB浏览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等综合技术而构

成的网络应用软件(例如电子商务)将是今后软件业发展的最大

舞台。其中,作为多媒体研究热点的多媒体数据压缩与传输、数

据加密、数字水印技术将是21世纪初发展的重点。与网络应用软

件相配合的信息服务,将为我们的社会带来更大的商业机会和更

多的就业机会,并通过它慢慢改变社会的就业结构和人类的知识

结构比例来拉动21世纪的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逐步转化

2010河北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研究生考试科目是什么啊?请告诉我

10年的最快也要到今年7~8月才会发布,这里先给你09年的作为参考吧:

首先,英语专业分两个大类:050201英语语言文学和05021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英语语言文学:

初试科目:①101政治理论②221法语或222日语③709基础英语④811综合知识(含英美文学、英语语言学)()

复试科目:专业综合()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初试科目:①101政治理论②221法语或222日语③709基础英语④811综合知识(含英美文学、英语语言学)()

复试科目:专业综合()

希望给你帮助!

求有关简明法语教程(孙辉)的资料,如:详细的讲义之类的。

建议学习新版马晓宏《法语》,学习完两册可以考公共法语四级。孙辉的简法有些老了。而且《法语》比较适合应试和二外。很实在的讲,学习法语很有用,语言的三部分:语音、语法、词汇。法语在语法上超难,而且语音前期没有人指导和纠正,很容易发音不准,习惯了错误的发音很难改。看视频和听音频的效果也不佳。都是我的过往经验。讲义资料我有很多,不过真不建议自学。初学者要有老师带入门,你要自学的话,很容易就学蒙了,最后半途而废,大学毕业了也学不明白。最好是找法语系的老师或者专业的培训学校学习!坚持!再坚持!祝你成功!

我是天津财经大学营销系09界的学生,请问报考本校的研究生需要考哪几科?(具体科目)

……直接问你们老师不就行了……

而且答案最准确

童鞋,你真是懒啊,算了,我帮你查了

不过没有你那个专业啊

会计学 会计硕士 金融学 企业管理

国际贸易学 社会保障 公共管理硕士 管理科学与工程

统计学 产业经济学 英语语言文学 经济法学

财政学 数量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技术经济及管理

国民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世界经济 工商管理硕士

旅游管理 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法律硕士(非法学)

国际法学 计算机应用技术 法律硕士(法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应用数学

▲政治经济学同济大学四平路

1、《政治经济学教程》(第7版),宋涛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课

2、《政治经济学原理》,石晶莹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彰武

▲西方经济学共济网

1、《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三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三版)》,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同济大学四平路

2、《西方经济学学习指导与精粹题解(上册微观部分)》、《西方经济学学习指导与精粹题解(下册宏观部分)》,丛屹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正门

3、《计量经济学》,于俊年编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院

▲世界经济院

1、《国际经济学》,李坤望,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kaoyangj

2、《国际经济学》,李宏,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年版。kaoyantj

3、《世界经济》杂志,《国际经济评论》杂志。业

▲国民经济学济

1、《国民经济核算概论》,肖红叶、周国富编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专

2、赵彦云编《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0092

▲区域经济学336260 37

1、《区域经济学通论》,聂华林、王成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33623 037

▲财政学同济

1、《财政学:理论在政策中的当代应用》,张进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济

▲金融学112室

01金融学 03信用管理辅导

1、《货币银行学原理》第五版, 郑道平、龙玮娟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6出版。336 26038

2、《国际金融概论》,王爱俭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出版。

3、《投资学》,张元萍,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

02保险学和保险精算

1、《保险学教程》刘金章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4月版;

2、《货币银行学原理》第五版, 郑道平、龙玮娟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6出版

▲产业经济学

1、臧旭恒等,《产业经济学》(第四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6。

2、刘易斯·卡布罗,《产业组织导论》(产业经济学译丛),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2。

▲国际贸易学

1、《国际贸易》,海闻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国际贸易》,薛荣久主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国际贸易实务》,黎孝先主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国际贸易问题》杂志。

▲劳动经济学

1、《劳动经济学》(第二版),胡学勤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2、《劳动经济学》,李中斌等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

▲统计学

1、《统计学》,郭英、高建国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数量经济学

1、《计量经济学》,李子奈主编,高教出版社。

▲经济法学

1、《商法学教程》,赵旭东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民事诉讼法》(第二版),江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必读资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及据此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国际法学

1、《国际法》,白桂梅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中国国际私法通论》(第三版),李双元等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划※者为重点):

1、《共产党宣言》,马克思,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3、※《十七大报告》,胡锦涛,人民出版社,2007年。

▲英语语言文学

1、《美国文学史及选读》吴伟仁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

2、《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吴伟仁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版。

3、《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王学成、齐欣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8月版;

4、《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中级上)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5、《简明法语教程》孙辉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2002年2月第15次印刷。

▲应用数学

1、数值分析(参考书:《数值分析引论》,易大义等,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2、数理金融(参考书:《数理金融》,叶中行等,科学出版社,2002年);

3、运筹学(参考书:《运筹学》,《运筹学》教材编写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三版。

▲计算机应用技术

1、《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四版),王珊,萨师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4版。

▲管理科学与工程

01管理信息系统、02电子商务、03物流管理与系统仿真

1、《C程序设计(第三版)》编著谭浩强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7。

2、《数据结构及应用算法教程》,严蔚敏、陈文博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

或《数据结构(C语言版)》,严蔚敏、吴伟民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

04金融工程

1、《金融衍生工具教程》,张元萍主编,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

2、《货币银行学原理》,第五版,郑道平、龙玮娟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6出版。

05工程管理

1、《工程项目管理》,成虎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06管理科学

2、《生产与运作管理》,陈荣秋、马士华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会计学

1、《财务会计》,盖地,赵书和编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第三版。

2、《财务管理》,徐春利,苑泽明编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第一版。

▲企业管理

1、《市场营销学》,曹家为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3月。

2、《生产与运作管理》(第二版),陈荣秋、马士华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

3、《公司治理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李维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4、《人力资源管理》,林忠、金延平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旅游管理

1、《旅游学概论(第五版)》李天元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技术经济及管理

1、《技术创新管理(第二版)》,吴贵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技术创新学》,付家骥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项目管理》,骆珣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

▲社会保障

1、《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郑功成主编,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考

河北大学外语系语言与文学专业研究生的参考书目

2011年河北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参考书目

河北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参考书目

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 参考书 出版社 作者

政法学院

635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肖前主编

602 法学综合(一) 《宪法》(第二版) 北大出版社、高教出版社 周叶中

602 法学综合(一) 《法理学》(第三版) 北大出版社、高教出版社 张文显

602 法学综合(一) 《民法》(总论与物权法部分)(第四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王利明

603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惠岩

604 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概论新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郑杭生

60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编写组

629 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陈振明

801 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邓晓芒等主编

801 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来等 主编

802 逻辑学 《普通逻辑》(增订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004年印刷 编写组

805 法学综合(二) 刑事诉讼法(总论部分)(第三版) 北大出版社、高教出版社 陈光中

805 法学综合(二) 《刑法》(总论部分)(第四版) 北大出版社、高教出版社 高铭暄、马克昌

805 法学综合(二) 《经济法》(总论、市场监管法)(第四版) 北大出版社、高教出版社 杨紫煊

806 当代中国政治与政府,政治社会学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复旦大学出版社 浦兴祖

806 当代中国政治与政府,政治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教程》 华中师大出版社2005版 夏玉珍、江立华主编

807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风笑天

809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编写组

855 综合课 《公共行政学》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沈亚平

855 综合课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复旦大学出版社 浦兴祖

331 社会工作原理 《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王思斌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郑杭生

437 社会工作实务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 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 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编写组,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指导教材

经济学院

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 参考书 出版社 作者

803 西方经济学(理论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 高鸿业

804 西方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 高鸿业

604 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郑杭生

808 人口学理论 《人口学》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4) 田雪原

431 金融学综合 《货币银行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 康书生,鲍静海

432 统计学 《经济应用统计学教程》 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8 李林杰、董正信主编

434 国际商务专业基础 《国际商务》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 王亚星、王文谭编著

435 保险专业基础 《保险学》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 尹成远,王香兰

教育学院

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 参考书 出版社 作者

624 教与学的基本理论 《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版 王道俊、王汉澜

624 教与学的基本理论 《教育心理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版 莫雷主编

833 教育技术学 《网络教育应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版 武法提

833 教育技术学 《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版 王以宁

833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 科学出版社09版 张立新等

625 心理学概论 《普通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彭聃龄

625 心理学概论 《发展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林崇德

625 心理学概论 《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冯忠良等

834 心理学研究方法 《实验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杨治良

834 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董奇

834 心理学研究方法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厚粲 徐建平

861 教育管理学 《教育管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陈孝斌主编

862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 科学出版社09版 张立新等

333 教育综合 《教育学基础》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十二所高校联合编写

333 教育综合 《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 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张立新

文学院

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 参考书 出版社 作者

606 文学基础 《简明中国文学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骆玉明

606 文学基础 《文艺学导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吴中杰

606 文学基础 《20世纪中国文学史》(新一版,上册)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版 黄修己

607 汉语言基础 《现代汉语》(上、下) 高等教育出版社(增订三版) 黄伯荣、廖序东

631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1-4)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袁行霈

810 文艺学 《文艺学导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吴中杰

811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文学史》(1-4) 高等教育出版社 袁行霈

812 中国现当代文学 《20世纪中国文学史》(新一版,1-12章)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版 黄修己

813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史》(修订版)(上、下) 高等教育出版社 郑克鲁

813 外国文学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伊格尔顿著,武晓明译

814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1、2册) 中华书局 王力

870 古代汉语与文献 《古代汉语》(1、2册) 中华书局 王力

外语学院

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 参考书 出版社 作者

244 日语(二外) 日语初中级读本,不设特定参考书

245 法语(二外) 《简明法语教程》(上、下) 商务印书馆 孙辉

246 英语(二外) 《大学英语》(1-4册) 不限编者

608 英语语言技能综合 《大学英语教程》(1-6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杨立民、徐克容

608 英语语言技能综合 《高级英语》(1、2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张汉熙著

609 日语语言技能综合 不设特定参考书

610 法语语言技能综合 《法语》(5、6册) 上海外语教研社 束景哲 著

610 法语语言技能综合 《基础法语》(1-4册) 外研社 马晓红

611 俄语语言技能综合 《大学俄语》(1-7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北外

611 俄语语言技能综合 《俄语语言国情学(教与学探索)》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季元龙

611 俄语语言技能综合 《俄汉·汉俄翻译理论与技巧(增订本)》 电子工业出版社 程荣辂

612 韩语语言技能综合 不设特定参考书

815 英语语言知识综合 《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袁明

815 英语语言知识综合 《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 不限编者

815 英语语言知识综合 《美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 不限编者

815 英语语言知识综合 《英汉·汉英翻译教程》 不限编者

815 英语语言知识综合 《新编语言学教程》 刘润清、文旭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815 英语语言知识综合 《英语写作教程》 不限编者

815 英语语言知识综合 《语言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胡壮麟

816 日语语言知识综合 《日本文学史》 不限编者

816 日语语言知识综合 《日本文化》 不限编者

816 日语语言知识综合 《日语语法研究》 不限编者

(初级上、下, 中级上册) (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

817 语言学基础理论 《语言学概论》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王德春

817 语言学基础理论 《西方语言与流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刘润清

211 翻译硕士英语 高级英语(修订本)1、2册 外研社1995 张汉熙

357 英语翻译基础 英汉翻译简明教程 外研社2002 庄绎传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2)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叶子南

212 翻译硕士俄语 大学俄语(东方)5、6、7册 外研社1996 丁树杞等

358 俄语翻译基础 俄译汉教程(增)上、下 外研社2006 蔡毅等

汉译俄教程 外研社1981 周允等

213 翻译硕士日语 日语5、6册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陈生保等

359 日语翻译基础 日汉汉日翻译实践 外研社2006 郭鸿雁

实用日语写作教程 外研社2004 王秀文

448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知识应试指南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林青松

应用文写作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刘世权

新闻学院

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 参考书 出版社 作者

613 文史综合 《中国文学史》(1-4)(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版 袁行霈

613 文史综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版 钱理群

818 新闻传播综合 《当代中国传媒社区的新进路》 河北人民出版社09版 白贵

818 新闻传播综合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版 方汉奇

818 新闻传播综合 《新闻学概论》(第三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版 李良荣

818 新闻传播综合 《传播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版 郭庆光

818 新闻传播综合 《新闻采访学通论》 人民出版社2007版 杨秀国

334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蔡雯

新闻采访学通论 人民出版社2007 杨秀国

440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新闻学概论(第三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李良荣

传播学纲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陈力丹

335 出版综合素质与能力 出版专业基础(初级) 崇文书局 2007年5月1日版 中国编辑学会 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 编

出版专业实务(初级) 崇文书局 2007年5月1日版 中国编辑学会 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 编

441 出版专业基础 中国编辑出版史(上) 辽海出版社,2005年9月第2版 肖东发主编

中国编辑出版史(下) 辽海出版社,2006年3月第2版 肖东发主编

现代出版学 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张志强主编

艺术学院

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 参考书 出版社 作者

614 艺术学 《艺术学》 人民出版社 杨恩寰、梅宝树

616 中外美术史 《中国美术简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编

616 中外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洪再新

616 中外美术史 《外国美术简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编

616 中外美术史 《艺术发展史》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

617 设计学概论 《设计学概论》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尹定邦

《环境艺术教育》 人民出版社(2003) 杨文会

618 影视艺术教育 《影视艺术教育》 人民出版社 姜敏

819 美学 《美学引论》 人民出版社 杨恩寰

820 艺术概论 《艺术概论》(部级教材) 文化艺术出版社 王宏建

820 艺术概论 《美学四讲》 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李泽厚

872 手绘设计 无参考书目

822 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 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 郄建业、耿小博、陈晓红

336 艺术基础 艺术学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彭吉象

336 艺术基础 美术鉴赏 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道一

数计学院

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 参考书 出版社 作者

619 数学分析 《数学分析》(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陈传璋

823 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 《高等代数》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大几代教研室

823 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 《解析几何》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吕林根

868 数据结构(含C语言) 《数据结构》(C语言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严蔚敏

《C程序设计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谭浩强

物理学院

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 参考书 出版社 作者

601 理科数学 《高等数学》(第四版)(上、下)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

620 普通物理 《光学》(上、下) 北京大学出版社 赵凯华

620 普通物理 《电磁学》(上、下) 高等教育出版社 赵凯华

620 普通物理 《原子物理学》(不含核物理部分) 高等教育出版社 褚圣麟

824 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周世勋

825 电动力学 《电动力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郭硕鸿

836 电磁学 《电磁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陈熙谋、赵凯华

837 数字电路 《数字电路技术基础简略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余孟尝

843 光学 《光学》(上、下) 北京大学出版社 赵凯华

863 光学 《光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赵凯华

864 光电技术 《光电技术与实验》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江月松

化学学院

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 参考书 出版社 作者

601 理科数学 《高等数学》(第四版)(上、下)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

621 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第五版)(上、下) 高等教育出版社 傅献彩

622 统计物理 《热力学.统计物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汪志诚

826 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第五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

827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胡宏纹

828 分析化学 《定量化学分析简明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彭崇慧 冯建章 张锡瑜 李克安 赵凤林

829 高分子化学 《高分子化学》(第四版) 化学工业出版社 潘祖仁

830 普通物理(含力、电、光) 《力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漆安慎

830 普通物理(含力、电、光) 《光学》(上、下) 北京大学出版社 赵凯华

830 普通物理(含力、电、光) 《电磁学》(上、下) 高等教育出版社 赵凯华

838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奚旦立等

839 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戴树桂

879 物理化学(专) 《物理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五版 傅献彩,沈温霞,姚天扬编

880 无机化学(专) 《无机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五版 大连理工大学编

生命学院

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 参考书 出版社 作者

623 生物学综合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3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相钰等

626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仉文升

627 有机化学(药) 《有机化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胡宏纹

628 生物化学(药) 《生物化学》(第3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镜岩

831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第3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镜岩

832 生态学 《基础生态学》(第2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孙儒泳

842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沈萍主编

633 生物化学(1) 《生物化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镜岩

634 分子生物学(1) 《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三版新)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朱玉贤、李毅、郑晓峰

873 有机化学(1) 《有机化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874 分析化学(1) 《定量化学分析简明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339 农业知识综合一 《植物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郑湘如、王丽主编

《农业生态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骆世明主编

340 农业知识综合二 《植物保护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叶恭银主编

《昆虫生态学原理与方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戈峰主编

875 农业有害生物防治原理与方法 《害虫生物防治》 科学出版社,2010 林乃铨主编

876 水产养殖学 《水产养殖学概论》 青岛出版社,2000 刘焕亮主编

877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皮广洁主编

878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沈萍主编

建工学院

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 参考书 出版社 作者

845 材料力学 《材料力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孙训方、方孝淑,关来泰

电信学院

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 参考书 出版社 作者

601 理学数学 《高等数学》(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

835 微电子技术基础 《半导体物理学》 国防工业出版社 刘恩科等

835 微电子技术基础 《数字电路技术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组

844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华成英

848 通信原理 《通信原理》(第六版) 国防工业出版社 樊昌信

849 数字信号处理 《数字信号处理》 中国计量出版社 李芬华

850 自动控制理论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第八章(非线性)、第十章(最优控制)除外) 科学出版社 胡寿松

851 电路分析基础 《电路》(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邱关源

865 电路分析基础 《电路》(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邱关源

866 数字电路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 高等教育(三版) 余孟偿

860 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C语言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严蔚敏 吴伟民

药学院

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 参考书 出版社 作者

626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仉文升

627 有机化学(药) 《有机化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胡宏纹

840 药物分析 《药物分析》(第六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刘文英

841 分析化学 《仪器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启隆等

841 分析化学 《定量化学分析简明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彭崇惠

881 药学基础综合 《药物分析》第六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刘文英

《药物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仉文升

882 化学基础综合 《定量化学分析简明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彭崇惠

《仪器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启隆等

《有机化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胡宏纹

管理学院

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 参考书 出版社 作者

629 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第一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陈振明

630 信息组织 《信息组织概论》第一版 (2003) 科学出版社 冷伏海

630 信息组织 《信息组织概论》第二版 (2008) 科学出版社 冷伏海

804 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 高鸿业

852 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周三多

853 会计学综合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黄亚钧

853 会计学综合 《会计学原理》(第三版) 辽宁人民出版社 吴水澎

854 管理学 《管理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周三多

854 管理学 《管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斯蒂芬·p·罗宾斯

856 财政学、社会保障学 《财政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孙健夫

856 财政学、社会保障学 《社会保障学》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郑功成

857 图书馆学基础 《图书馆学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慰慈、刘兹恒

《图书馆学概论》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吴慰慈、董焱

858 情报学基础 《信息管理学基础》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马费成

859 档案学基础 《档案学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冯惠玲、张辑哲

871 运筹学 《运筹学》第三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版 《运筹学》教材编写组

436 资产评估专业基础 《微观经济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黄亚钧

《技术经济学》 科学出版社 刘晓君

444 图书情报综合 信息管理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马费城、赖茂生(方向1,2,3,4 通用)

(按报考研究方向选择参考书) 图书馆学概论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吴慰慈(方向1 参考使用)

电子政务高级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金江军(方向2 参考使用)

信息分析 科学出版社,2009 沙勇忠等(方向3参考使用)

档案学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冯惠玲、张辑哲(方向4 参考使用)

443 会计学 《2011年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入学考试会计学考试大纲及考试指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全国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编

质检学院

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 参考书 出版社 作者

846 电子技术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童诗白等

846 电子技术基础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余孟尝

847 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天津大学出版社(修订版) 王华祥、张淑英

国际交流学院

343 汉语基础 《现代汉语》 高等教育出版社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

445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刘珣主编

《中国文化要略》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程裕帧

医学部

632 药学综合 《有机化学》 (第7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吕以仙 主编

《分析化学》 (第6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李发美 主编

《药理学》 (第7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杨宝峰 主编

《药剂学》 (第6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崔福德 主编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学计算机专业的(成人大专)求篇毕业论文

试论职业理想与大学学习的关系

--以计算机专业为例

摘 要:

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借想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大学学习会对我们的职业理想产生相当的影响,甚至决定我们将来的职业.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大学学习则为职业理想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职业理想、工作、大学、计算机、网络工程、学习

一、 先论述职业理想

(一)职业理想的特点

1、职业理想具有差异性

职业是多样性的。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与他的思想品德、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都很大的关系。政治思想觉悟、道德修养水准以及人生观决定着一个人的职业理想方向。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决定着一个人的职业理想追求的层次。个人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以及性别特征、身体状况等生理特征也影响着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因此,职业理想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性。

2、职业理想具有发展性

一个人的职业理想的内容会因时因地因事的不同而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强、知识水平的提高,职业理想会由朦胧变得清晰,由幻想变得理智,由波动变得稳定。因此,职业理想具有一定的发展性。孩提时代,想当一名警察,长大后却成了一名教师的事实就说明了这一点

3、职业理想具有时代性

社会的分工、职业的变化,是影响一个人职业理想的决定因素。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人们的职业追求目标也会不同,因为职业理想,它总是一定的生产方式及其所形成的职业地位、职业声望在一个人头脑中的反映。计算机的诞生,从而演绎出与计算机相关的职业,如计算机工程师、软件工程师、计算机打字员等等职业。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理论知识素养,而且要求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属于高技能人才中知识技能型人才。

(二) 职业理想的作用

1、职业理想的导向作用

理想是前进的方向,是心中的目标。人生发展的目标是通过职业理想来确立,并最终通过职业理想来实现。俄国的托尔斯泰曾说过:“理想是指路的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生活。”同学们在现阶段的学习生活中也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一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的热情就会低落,学习的效果就不明显。因此,有了明确的、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再经过努力奋斗,人生发展目标必然会实现

2、职业理想的调节作用

职业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参照系的作用,它指导并调整着我们的职业活动。当一个人在工作中偏离了理想目标时,职业理想就会发挥纠偏作用,尤其是在实践中遇到困难和阻力时,如果没有职业理想的支撑,人就会心灰意冷、丧失斗志。此外,如果一个人只把自己的追求定位在找过“好工作”上,即便是将来有实现的可能,也不能算是崇高的职业理想,因为,这样的理想一旦实现,他就会不思进取,甚至虚度年华。总之,一个人只有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无论是在顺境或者是在逆境,都会奋发进取,勇往直前。

3、职业理想的激励作用

职业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它比现实更美好。为使美好的未来和宏伟的憧憬变成现实,人们会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开拓创新的行动去为之努力奋斗。12岁时,周恩来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表达了他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同学们,你们现在是学生,你们有什么样的理想啊!我想,我们应该向敬爱的周总理学习,从小立志,树立一个崇高的人生目标,然后,为实现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奋斗不止,为人民,为国家做出贡献,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二、 再论述大学学习

我是一名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该专业属于计算机的一部分。计算机专业一直是全国各大高校的热门专业,发展迅猛.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短缺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在我国,IC人才、网络存储人才、电子商务人才、信息安全人才、游戏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在软件人才层次结构上,水平高的系统分析员和有行业背景的项目策划人员偏少,同时软件蓝领也比较缺乏。

我觉得对于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历只是一个敲门砖,有句话说的好,学历不是万能的,没有学历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放在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身上最合适,一般企业对于学历都是面试过后再要求拿出学历来的,如果你学历低一点,能力高一点公司也是会要的!我想我们应该更注重技能方面的学习!

对于学习编程方面,我了解到好多同学自学完后,知识点都懂了,就是不知道如何穿起来去写项目,而且是写东西不知道如何下手,这就是典型的大学教育方式,学生只会看书,不去理解编程思想!一开始我自己也是这样的情况。后来有同学向我建议多写项目,多到网上找一些实际项目的源代码或教学视频,不要只看不写,重在实践,有可能你觉得你很简单,但是照着抄一遍都有可能运行不起来,有可能是标点的格式不对,我觉得要多动手,多调试程序!对于想找C方面的开发的同学,建议要找实习的公司才能学得出来,C是绝对不能参加培训班的,因为C不是一年两年能培训出来的,不像JAVA,可能JAVA半年就能培训出一个成手的开发人员,而C是不可能的!

从上课安排上来说,也不是说一天上七八个小时就是好的,要合理的安排,每天整天上课,你不去练习又怎么能记住,软件开发不是别的东西,听懂就行,你不去写,是肯定不行的!要把讲过的东西吸收,理解才可以,开发学的是思想,不是去单纯的写代码,你去公司是用你的想法去实现客户想要的东西,所以重在理解的基础去去开发,学习编程思想是很重要的!在大学四年得时间里有三年是用于学习课本知识,因此在实际操作方面很容易造成技术薄弱。

大学低年级的课程,主要包括公共课和基础课。这些课程的特点是:一是比中学具有更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要求学生提高分析与概括的能力;二是大班上课提问题的机会减少,要记下一些问题自己钻研或课后提问;三是讲课速度较快,教师讲解的顺序与教科书不一定完全一致,内容上有所取舍,也有所补充,着重点也不同。学生听课时要摸清教师的思路,抓住重点、难点,提高记笔记的能力。

网络工程专业的学习首先就是要注重计算机语言的学习。这相当于学习一门全新的语言,这门语言和我们平时接触到的计算机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说,非计算机专业的人耶不会去接触计算机语言。有的人会觉得计算机语言很奇妙、很生动,学起来劲头十足;反之,也就有人觉得它艰涩、难懂,学起来不知所云,有的甚至放弃直接转专业。对计算机专业兴趣比较浓厚的人大多会自己主动去学习更多的计算机知识和锻炼自己的技术。而不感兴趣的人则会感到无力,只能尽力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其实,不管怎么样,大学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里面也有很不错的资源和机会。但是,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没做好准备,很肯能你就和机会擦肩而过了。在学校里面,我们应该抓住每一个可以学习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资源。

三、 论述职业理想与大学学习的关系

大学的学习主要是理论方面的知识。很多人都会觉得枯燥无味,可是它的重要性却是不容忽视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我们因该消除盲目心态,明确上大学的目的和自己肩负的责任。我们应该着手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制定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及切实可行的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消除盲目心态。明确上大学的目的和自己肩负的任务,着手设计大学职业生涯规划书,制定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及切实可行的措施。

第二,我们要调整学习方法。大学的学习目的、内容、方法都有别于中学,更注重主动性、创造性和广泛性。因此,要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尽快适应大学学习。

第三,我们要克服自卑心理。我们要懂得人没有自卑的理由,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要坚信自信会使你取得成功。同时,和自信的人交朋友,你会发现自己也慢慢自信起来。

第四,我们要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管好自己,合理安排经济开支,学会精打细算;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五,我们要修养自己的个性品质。通过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树立远大的理想,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如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人物报告会、党课等多种途径来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计算机专业就业前景我国从事计算机工作的专业人员不到100万人,伴随经济结构的调整,科技兴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科学、工业、国防和教育事业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计算机专门人才.

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很多学生在初入大学时持有“大一大二先轻松一下,大三大四再努力也不迟”的心态,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往往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学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准备相关事宜。

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比如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

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

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具体实施来看,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大一做起,并根据自己的长期目标,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行动计划。比如,一年级为试探期,这一时期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但由于学习任务繁重,不宜过多参加实践活动;二年级为定向期,要通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最好能在课余时间寻求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进行社会实践,以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三年级为冲刺期,在加强专业学习、寻求工作和准备考研的同时,把目标锁定在与实现自己的目标有关的各种信息上;四年级为分化期,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出路都应该有了明确的目标,这时可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修补。

学校和社会是有差距的,其运行规则和社会的运行规则有很大不同。这种环境的隔离,往往使得“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业对应届毕业生表示出冷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角色转换慢,适应过程长。他们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适者生存,生存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却步。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所以招聘单位也都希望得到这样的人才。但面试时间很短,因此他们就从面试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进行判断。一位礼仪专家曾说:“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现素质。”因为一些小事情或一些不经意的细节往往会透露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显现出一个人的本质,招聘方就能从中迅速产生判断,结果就可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前程。而这些都不是大学生短时间靠突击就能具备的,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如果你拥有良好的全面素质,你就会比别人拥有更多的机遇。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要想把握住更多的机会,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在知识面广、专业技术精通、业务能力强的基础上,还必须提高个人的修养,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以避免因为一些细节问题而影响自己的前程。要想提高个人的修养,就必须掌握一些必备的礼仪知识。

 实事求是讲,在诸多专业里计算机专业平均起步收入应该是很高的,而且就业面比较宽,对于一个本科毕业生,各个行业都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计算机是一门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学科,时时刻刻都有新的理论,知识,产品被推出.如果想在这个行业做好,无论作哪个层次,都得不停地充实自己.是个学校都有计算机系,就业市场是大,就业竞争也很激烈.

在大学学习时打好基础,就能更加靠近我们的职业理想,也更有可能去实现我们的职业理想。而不是让自己成为啃老一族,成为“毕业等于失业”的大学生。英国作家福斯特有一篇小说,题为《带风景的房间》。我想,这“带风景的房间”一定是一间位置极佳的屋子,打开窗户可以瞥见不同的景观。也许,在你的人生旅程中,一扇窗户已经关上,但请打开另一扇窗子,那边有很多新的风景等待你去发现、去欣赏!

参考文献:

1、作者:钟声、张晋 《离散数学》 中国铁道出版社

2、作者:于晓坤、邓文新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 中国铁道出版社

3、作者:严蔚敏、吴伟民 《数据结构》 青华大学出版社

4、作者:孙辉、吴润秀 《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 人民邮电出版社

5、作者: 陈俊荣 《网页程序设计》 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