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SSD网络结构详解

一、SSD网络介绍

SSD全称Single Shot multibox Detector,是一种用于目标检测的神经网络算法,由Wei Liu, Dragomir Anguelov, 和 Alexander Kirillov三位作者于2016年提出。相较于其他目标检测算法,如Faster R-CNN、YOLOv2等,SSD具有更快的检测速度和更高的检测精度。

SSD主要特点如下:

  • 单阶段检测器
  • 全部在卷积层完成
  • 可适配各种尺寸和比例的目标
  • 检测速度快,适合实时检测场景

二、SSD网络结构

SSD网络结构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即基础网络部分和检测器部分。基础网络部分通常采用预训练的卷积神经网络,如VGG16、ResNet等,而检测器部分则是新添加的卷积层和池化层,其中每一层都用于生成一组不同尺度和长宽比的目标框。下图展示了SSD网络结构的示意图。

其中,蓝色的部分是基础网络,一般采用预训练网络实现。绿色的部分是卷积和池化层,用于生成不同尺度和长宽比的目标框。检测器的最后一层包含了每个目标框的分类概率和物体的位置偏移值。

三、SSD网络结构详解

1. 基础网络

基础网络部分采用预训练的卷积神经网络,如VGG16、ResNet等。在特征提取过程中,SSD采用了VGG16网络的前13层作为基础网络。这些卷积层通常用于提取含有高层级语义信息的特征图。

def create_vgg16_layers():  
    layers = []  
    in_channels = 3  
    for v in vgg16_cfg:  
        if v == 'M':  
            layers += [nn.MaxPool2d(kernel_size=2, stride=2)]  
        else:  
            conv2d = nn.Conv2d(in_channels, v, kernel_size=3, padding=1)  
            layers += [conv2d, nn.ReLU(inplace=True)]  
            in_channels = v  
    pool5 = nn.MaxPool2d(kernel_size=3, stride=1, padding=1)  
    conv6 = nn.Conv2d(512, 1024, kernel_size=3, padding=6, dilation=6)  
    conv7 = nn.Conv2d(1024, 1024, kernel_size=1)  
    layers += [pool5, conv6, nn.ReLU(inplace=True), conv7, nn.ReLU(inplace=True)]  
    return layers

2. 特征层

对于每个特征层,SSD网络都会预测一组不同尺度和长宽比的目标框,这些目标框通常被称为先验框。在SSD网络中,先验框的数量取决于特征层的尺寸和长宽比。下面是一个计算先验框的Python代码示例:

def generate_anchors(sizes=[(21, 45), (45, 99), (99, 153), (153, 207),  
                           (207, 261), (261, 315), (315, 369)],  
                      aspect_ratios=[0.5, 1, 2]):  
    anchors = []  
    for s in sizes:  
        for ar in aspect_ratios:  
            h = s[0] * np.sqrt(ar)  
            w = s[1] * np.sqrt(1.0 / ar)  
            anchors.append([0, 0, h, w])  
    return np.array(anchors)

3. 检测器部分

检测器部分是SSD网络结构的核心。对于每个特征图,SSD会预测各个先验框是否包含物体,以及物体的类别和位置。对于每个框,SSD网络预测4个坐标偏移值,分别是左上角x、左上角y、右下角x和右下角y的坐标偏移量。下方是一个计算位置偏移值的代码示例:

def decode_location(logits, anchors):  
    h_a, w_a, ctr_y_a, ctr_x_a = center_size(anchors)  
    anchor_xmin = ctr_x_a - 0.5 * w_a  
    anchor_ymin = ctr_y_a - 0.5 * h_a  
    anchor_xmax = ctr_x_a + 0.5 * w_a  
    anchor_ymax = ctr_y_a + 0.5 * h_a  
    ty, tx, th, tw = logits  
    ty /= 10.  
    tx /= 10.  
    th /= 5.  
    tw /= 5.  
    pred_ctr_x = tx * w_a + ctr_x_a  
    pred_ctr_y = ty * h_a + ctr_y_a  
    pred_h = torch.exp(th) * h_a  
    pred_w = torch.exp(tw) * w_a  
    pred_xmin = pred_ctr_x - 0.5 * pred_w  
    pred_ymin = pred_ctr_y - 0.5 * pred_h  
    pred_xmax = pred_ctr_x + 0.5 * pred_w  
    pred_ymax = pred_ctr_y + 0.5 * pred_h  
    return torch.cat([pred_xmin.unsqueeze(1), pred_ymin.unsqueeze(1), pred_xmax.unsqueeze(1), pred_ymax.unsqueeze(1)], dim=1)

四、SSD网络的预测过程

在SSD网络训练完成后,需要将网络应用到新的图像上进行目标检测。具体而言,预测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图像预处理

在进行目标检测之前,需要对输入图像进行预处理。常见的预处理方法包括对图像进行裁剪、缩放、减均值等操作。

2. 前向传播

在图像完成预处理后,将其输入SSD网络中进行前向传播。在每个特征图上,SSD网络会生成一组先验框,并对每个框进行类别分类和位置回归。具体而言,在SSD网络结构中,每个先验框会被分配给一个特征层,在该特征层中进行目标检测。

3. 后处理

在进行目标检测之后,需要对检测结果进行后处理。通常,SSD网络将每个框的预测概率与分类阈值进行比较,以确定框是否包含目标物体。同时,SSD网络也会对每个框的位置信息进行解码,以获得真实的目标框位置。

总结

本文对SSD网络结构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从基础网络、特征层、检测器部分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本文还介绍了SSD网络的预测过程,并简要描述了目标检测中的预处理和后处理操作。通过深入了解SSD网络结构,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目标检测的原理和实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