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如果被保险公司拉入黑名单有什么影响吗?
您好!我们以车险投保来举个例子说明其中的厉害关系:1.在单家保险公司续保比较难,甚至以后就不能投保了。比如,被车险保险公司拉入黑名单一般情况都是上年出险次数较多,而且金额较大,赔付金额已超过交付保费金额。目前,行业内不少公司的标准都是,出险超过6次的都拉进“黑名单”,要续保比较难。同时,骗保的用户也会被拉入黑名单。2.在其他家保险公司投保可很大可能被拒绝。目前行业有一个共通的信息平台,也就是说,具体某一辆车每年出险的情况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查询到。因此一些车主不仅会遇到在A保险公司遭遇拒保,到B甚至其他家同样遭遇拒保的情况。但是名单所列的客户可能并不相同,每家的标准都不一样。
另外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各大保险公司都搭建自己的大数据核保或者投保平台,所以作为一名公众,一定要维持好一个较好的可再投保状态,否则大数据分析会让我们投保变得更加困难。科技是把双刃剑,好的方面使得我们投保更加便捷便利,不好的方面是我们的负面信息会在大数据平台留下痕迹,而且这个痕迹的清除是非常困难,甚至会伴随我们终身。比如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报告,甚至蚂蚁金融的蚂蚁信用等。
我们从一些新闻报道可以看出保险科技的技术演进,比如,中国太保旗下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自主研发许多大数据应用平台或工具,通过自主研发的个人健康风险评分模型、智能理赔反欺诈系统、慢性病发病风险评估模型等工具助力商业保险的智能升级,实现自动化精准核保理赔、欺诈监控、创新产品设计,另外其开发的“医保基金运行大数据风控平台”还荣获2020 保险业线上化技术应用案例二等奖。
如有疑问,欢迎私信。
未来保险行业前景如何
线上化率超过90%!保险业“科技方舟”十四五规划正式起航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驱动力。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创新与应用正在深刻的改变着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保险业亦不例外。一方面,“风险要素”在全新科技环境下出现新的运行路径,加快了风险的变异;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应用为更好的认识风险规律,更科学的开展风险治理和保障提供了条件。
为科学引导保险业科技创新发展,推动保险机构数字化转型,促进保险科技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保险科技“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客观指出目前国内保险科技发展情况,规划“十四五”保险科技发展的具体目标和重点工作,并就保障措施进行详细说明。
现状、成果与目标
2025年平均业务线上化率超过90%
依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调查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国内保险业日益重视科技投入与科技 创新应用,保险科技发展速度加快,成果显著。
科技投入
信息科技投入方面,自 2018 年以来,保险业信息科技累计投入达941.85亿元。2020 年,行业信息科技总投入35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0.63%。其中,直保公司信息科技投入平均占比为0.65%,大中型保险公司平均占比为0.56%,小微型保险公司平均占比为1.59%。
信息科技人员方面,截至2020年底,行业信息科技正式员工数量超过 2.6 万人,占正式从业人员数量的2.51%。其中,直保公司信息科技正式员工平均占比为1.98%,大中型保险公司平均占比为1.73%,小微型保险公司平均占比为3.37%。
科技创新应用
云计算。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行业整体采用云计算的比率 76.79%。
大数据。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保险精准定价和智能营销逐步应用,行业平均承保自动化率 55.77%,核保自动化率 64.71%。
区块链。以区块链为代表的原保险与再保险公司业务的打通对接,原保险与再保险的实时结算初步实现。
物联网。以物联网为代表的精准快速理赔初显成效,行业平均理赔自动化率已达 21.48%。
从上述数据来看,十三五期间国内保险业对于科技的投入不可谓不大,所取得的进展与成果也十分显著,科技在促进保险行业整体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日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完善国内保险科技体制机制,加快保险科技发展,文件提出中期具体发展目标:
进一步改进保险服务方式和手段,推动行业平均业务线上化率超过90%。逐步实现保险产品多样化、个性化,推动行业平均线上化产品比例超过 50%。逐步扩大保险服务覆盖面,推动线上化客户比例超过 60%。持续提升保险定价水平、业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推动行业平均承保自动化率超过 70%,核保自动化率超过 80%,理赔自动化率超过 40%,不断为人民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保险服务。
新形势、新问题、新发展
重点部署规划,创新赋能路径
从上述数据成果来看,保险科技创新与应用正在深刻的改变着保险行业生态发展,带来营销模式、服务模式、运营模式、竞争模式的深度变革。变革既是机遇亦是挑战。保险科技应用同样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与挑战,如保险科技应用层次有待提升,保险机构重营销,轻服务;重收益、轻风险;重技术,轻运营;重局部,轻整体;再如保险科技应用碎片化较为普遍,保险科技应用智能化还不成熟等。
如何建立更快速、高效的投保、核保、理赔管理服务机制?如何提供更全面、优质、便捷、智能的保险服务体验?如何更有力的推动整体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规划》指出,保险科技推动着国内保险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发展,呈现线上化、服务化、精细化、平台化、智能化的整体行业发展趋势。同时,重点提出“强化保险科技价值赋能”。
一、紧跟行业发展趋势,重点部署规划
“线上化”发展重点
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实现所有触达客户的业务环节线上化,提高保险业务处理效率。
“服务化”发展重点
保险业务从事后、低频交易向事前、中高频服务转变,推动综合型风险保障服务转型发展,降低保险风险。
“精细化”发展重点
依托科技赋能,提高风险辨识能力,提供更精准的个性化保险服务,更好地满足保险客户需要。
“平台化”发展重点
以平台化发展模式,赋能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多方主体开放、共赢的保险生态圈。
“智能化”发展重点
推动保险应用线上化向智能化发展,进一步贯通保险价值链,提升保险业务效率和客户体验。
科技创新应用与价值赋能路径
围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隐私计算等先进技术,《规划》分别作出详细的发展路径规划,为保险科技创新应用发展与科技价值赋能形成指导。
加强大数据应用
制定大数据发展战略规划;健全数据治理体系,打通数据孤岛,释放数据价值;提高数据应用能力,建立企业级大数据平台,提升数据洞察能力和基于场景的数据挖掘能力,探索与上下游行业数据资源的融合应用与合作共享。
稳步发展云计算
推进企业采用云计算;支持高效运营,建设云计算平台底座,借助云原生技术提升资源效能、研发和交付效能,快速响应场景化业务需求,支持瞬时高并发、多频次、大流量的互联网渠道业务发展。
深化人工智能应用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保险业务的深度融合发展;提高业务全流程智能化水平,赋能客户需求分析、精准营销、承保理赔、风险防控等。
挖掘区块链价值
深化区块链技术场景应用,挖掘区块链在各险种承保理赔反欺诈、产品溯源、业务数据流通等场景的应用价值;探索实现在保证隐私的情况下实现区块链上数据的高效管理利用;推动区块链跨机构、跨行业、跨地域的多场景技术创新与应用,共建跨产业可信协作网络生态。
拓展物联网场景
充分发挥物联网传感技术在风险定价、保险精算、预防性维护、个性化定制服务等方面价值;推动物联网技术在特定场景创新应用,包括车辆、健康管理、房屋财产、施工作业、物流仓储、资产管理、安全管理领域的保险科技应用。
探索隐私计算使用
前瞻布局隐私计算,探索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促进多方数据的协调计算和价值共享。挖掘隐私计算技术在保险差异化定价、精准营销、风险管理、数据信息保护等特定场景的应用价值.
健康大数据管理与服务专业学什么 课程有哪些
健康大数据管理与服务专业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健康大数据管理与服务专业主要课程
医学基础概论、临床医学概要、预防医学概论、健康信息应用技术、Python编程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网页程序设计、大数据导论、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大数据采集技术、数据仓库Hive、Hbase分布式数据库技术、Spark技术与应用、Hadoop应用开发技术等。
健康大数据管理与服务专业简介
健康大数据管理与服务专业是一门新办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面向健康医疗、互联网等行业,培养能够在健康医疗机构、健康大数据相关企业从事健康大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和开发,管理与维护等相关岗位工作,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和创新素质,掌握公共卫生基本理论、大数据平台运维、数据采集与预处理、数据清洗及存储、数据分析及可视化等知识和技术技能。
专业有优越的教学实践条件,除共享的医学相关实训中心外,还建有健康风险检测评估实训室和健康大数据采集与处理实验室。
“互联网+”与大数据车险
“互联网+”与大数据车险_数据分析师考试
“大数据”为车险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保险公司通过“大数据”可以多维度实现车险的差异化定价,进一步推动风险和保费更加科学合理地匹配。“互联网+”时代,中国保信在大数据车险的应用场景及市场展望中究竟占有何等地位?
银行业有银联 (中国银行卡联合组织),证券业有中证登(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保险业有中国保信(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互联网+”时代,建设信息共享平台成为各金融行业摘取大数据果实的强劲抓手。
事实上,保险是对“大数据”拥有天然需求的金融行业。随着保险业进入大发展时代,包括财险、寿险以及健康险等,对汇聚各险种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利用,通过数据信息的挖掘和共享,建立一套科学的行业定价基准和风险数据指标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当前,正值商业车险改革、车险经营模式创新、车联网应用与探索的关键时期,在这场商业车险改革大戏中,如何实现车险产品从“以车定价”转向“以人定价”,最终实现品牌车型以及使用者的差异化定价,成立的主要目的是统一建设、运营和管理保险信息共享平台,为保险公司之间及保险业与其他行业之间信息交互提供支持的中国保信总裁吴晓军应邀发表权威观点。
车险改革与“大数据”战略
《当代金融家》:近日,保监会印发了《深化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了商业车险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同时明确了各相关单位的职责分工和工作任务: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负责拟定商业车险示范条款和保费行业基准,建立商业车险新型条款评估和保护机制;财产保险公司负责自主确定商业车险条款,科学厘定商业车险费率,依法报批商业车险条款费率,建立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监测调整机制。在这场商业车险改革“大戏”中,应如何看待中国保信的位置及作用?
据我们所知,中国保信在筹备期间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整合车险平台。如今距离公司成立已有一年,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齐备,6月1日商改平台将正式上线。请您分享一下车险信息平台对商业车险改革起到的重要作用?
吴晓军: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大数据”时代,汽车产业的形态正在发生深刻改变,与之相连的车险业务变革也随之初显端倪。随着“大数据”应用的日益广泛,将影响并引领车险业走向费率市场化、管理精细化、数据规范化,为此应当未雨绸缪,励精图治,各方共同推进“大数据”在车险乃至保险领域的互动和应用。
某种意义上,成立中国保信最大的趋势是推动行业数据整合,因此,中国保信是以支持行业发展、服务保险监管、保护保险消费为使命,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化公司,主要职责是建设和运营集中统一、设计科学、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保险业数据信息共享和对外交互平台。
中国保信被天然赋予了“大数据”的政策基因和行业责任,按照保监会关于全国车险平台整合工作方案,中国保信是全国车险平台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单位,因此我们希望能够广泛听取行业各方对车险平台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探索建立行业各方共同参与的信息平台共享共建机制,在平台需求分析、管理和决策,以及网络连接、接口标准、安全建设、技术架构上实现行业共商,在支持创新、服务发展、保护消费者利益上实现行业共赢。
全国车险信息平台是贯彻落实国家《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以及商业车险监管政策规定,为建立车险信息共享与交互机制,支持我国交强险制度实施和车险市场科学发展而搭建的行业公共基础设施。截至2015年3月底,全国车险平台覆盖全国35个省市、59家保险总公司、820家省级保险分公司,拥有交强险和商业险两个核心系统,以及若干周边子系统和辅助系统,实现了行业多年车险承保和理赔数据的存储、共享和实时交互。
全国车险平台从行业试点探索,全国推广到功能不断拓展和完善,已经经历和伴随了车险市场改革发展近10年时间,车险信息共享机制对于行业实施大数据战略和推进费率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车险信息平台是行业与外部数据交互应用的重要基础和依托。目前,全国车险平台已经与公安、交管、税务等相关外部管理单位实现了一定范围的信息交互和共享。我们也积极引入公安部、交通部、中国汽车研究中心等行业数据管理部门的权威身份、交通和汽车生产数据,依托行业数据共享的优势,拓宽行业整体数据维度。未来,我们还将积极引入公安、气象、医疗、教育、信用、移动通信等外部数据,主动与交管、税务、经侦、社保等公共管理部门进行数据交互,依托车险多维度数据支持保险自身信用体系建设,并纳入国家征信体系,发挥外部数据在行业内部治理中的独特作用,依托行业信息共享机制有效延伸保险参与社会治理的范围和触点。
其次,车险信息平台是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技术支撑。此次商业车险改革以市场化为导向,对现有定价模式、费率浮动机制、条款责任和体例都进行了大幅度调整,自去年以来,车险平台按照新的业务规则和监管需求进行了大量的系统改造,配合建设行业车型及纯风险保费库,落实代位求偿及结算,组织保险公司进行系统开发、联调测试,通过系统实现商改的有关规则调整。依托平台数据、技术和资源,配合保监会开展了数据提取和费率测算,未来可以依托平台实现费率测算常态化、费率监测动态化。同时,面对商改费率下行压力,平台在加快推进反欺诈系统、数据分析系统等应用系统建设,促进保险公司反欺诈水平和成本控制能力提升,提高保费充足率,挤压理赔水分,改善保险公司经营绩效,促进商业车险改革成果实现与平稳过渡。
最后,车险信息平台是车险产品和服务创新的重要数据支持。我们希望依托车险信息平台为车险产品和服务创新以及“大数据”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服务。一方面,积极探索和支持保险业参与汽车后市场。我国二手车市场高速发展、前景广阔,北京、郑州等地区的二手车交易已超过新车交易,但管理混乱、诚信缺失特别是价值和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是根本的制约因素。今年,我们已在北京地区试点汽车质量延保责任险的风险评估服务,未来将逐步搭建起延保业务专门平台,探索延保业务风险评估、数据采集与共享机制,培育和促进延保责任险市场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在积极探索车联网技术应用研究。目前,我们受保监会委托,启动了车联网保险应用研究项目,内容包括车联网技术和保险业应用的全球经验,车联网技术对车险市场的影响与挑战、应用场景与模式、产品定价与监管等等,也希望依托车险平台为行业基于车联网的产品创新、商业模式以及监督管理提供服务和支持。
“以客户为中心”的大数据车险
《当代金融家》:众所周知,车险定价方式主要有保额定价、车型定价及使用定价三类。我国目前仍处于保额定价阶段,没有费率区隔。而车型定价是欧美保险市场普遍采用的车险定价模式,对车辆风险的评估准确度更高。车型定价对“海量”数据以及数据处理的需求,令车险信息平台的建设必不可少。据此,您如何看“大数据”车险市场的应用场景与展望?
吴晓军:首先,“大数据”将助推车险定价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大数据”相对于保险定价依赖的传统数据,已经从历史数据扩展到在线数据,从样本数据拓展到全量数据,从结构化数据拓展到非结构化数据。保险定价的基本原理就是“大数法则”,依托这一统计学定律,确保纯风险保费的公平性、合理性和充足性。而“大数据”是一种新的定价理念和风险管理辅助工具,保险企业通过采集和获取客户行为、交易的网络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找寻数据背后风险与成本、收益的匹配规律,可以推动保险公司客户细分化、责任碎片化、产品定制化,优化精算定价模型,实现定价差异化、精准化。
我认为,在未来车险市场竞争中,无外乎两个核心要素,一个是渠道,这是由“渠道为王”的保险业经营管理模式所决定的;另一个是定价,在保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定价将成为保险企业安生立命的核心要素。谁拥有数据及数据技术,谁便具备了定价优势,谁就能在新的游戏规则中胜出。
“大数据”在车险定价应用的一个典型案例就是UBI产品(Usage Based Insurance),即通过车联网技术将驾驶操作、汽车运动状态和车辆周围环境等人、路、车数据信息进行传输和存储。保险公司从数据中挖掘出用户的驾驶习惯、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建立以“从人”为主的多维度定价模型。通过欧美车联网保险市场的实践验证,基于驾驶行为的定价比传统定价模式更为科学和有效。美国经历了超过15年的研究推广,车联网保险产品和技术在车险市场已日趋成熟,在美国个人车险市场,前十大保险公司有9家已推出UBI产品。在国内,车联网保险产品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近年来,各方意识到车联网在保险市场的应用潜力,都在积极探索家用车车联网产品。如人保、平安等公司已经开始摸索产品形态,搭建产品流程及系统,收集研究客户反馈。当然,车联网在车险产品定价和创新应用方面,还应当与目前我国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政策和实践形成良性互动。
其次,大数据将助推精准营销和客户细分,实现真正以客户为中心。自改革开放以来,保险市场保费和资产规模迅速扩张,却难以逃脱产品同质化、“跑马圈地”、价格恶性竞争、服务体验差的外部诟病,归根到底还是源于“以产品为中心”的粗放式发展模式。然而,“以客户为中心”的精准营销、个性化服务,如果失去大数据的支持,无异于小船在大海上无导航漂泊,最终无法到达彼岸。“大数据”技术可以更加客观、多维度地对客户进行分析研究,必将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创造消费者需求的关键要素。
随着车险网销、电销等直销渠道的普及和快速发展,未来互联网将成为车险市场的“主战场”,互联网车险市场具有信息量大、传导速度快、高度透明的特点,保险企业必须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精准了解客户需求,确定渠道投入的方式方法,即“在对的时间、为对的客户、提供对的产品”,全面提升客户体验,建立新型的网络自助服务体系,让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方便快捷获得投保选择、电子保单、在线客服、报立案件、索赔、赔款支付等保险服务。通过互联网提供保险服务,保险公司可以降低职场租金、代理人佣金和薪资,承保理赔实现无纸化、便捷化,费用成本可以大幅降低。这都有助于从价值上实现“以客户为中心”,因此,未来车险市场将逐步形成线上、线下两个平台。
再次,大数据将助推保险反欺诈风险识别与控制。据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的经验估计,保险欺诈占到保险赔付总额的10%~20%,而车险又是保险欺诈犯罪的“重灾区”。我们从行业反欺诈实际工作中发现,当前车险欺诈案件呈现出团伙化、专业化、流程化等特点,整个保险欺诈案件的所有手续造假都非常缜密,背后已存在利益集团操作,传统风险控制方式面临“瓶颈”。“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技术和创新应用为保险反欺诈工作开创了新途径,在数据完善和历史积累的基础上,从特征分析、因子分析和网络分析入手,可以建立高效的反欺诈鉴别机制,提高反欺诈的靶向性。
近年来,车联网技术已经在一些行业取得了成功,尤其是在物流运输和车队管理方面,利用车联网技术,可以监测车辆、货物在运输途中的去向;借助车联网数据,可以管理司机的驾驶行为,达到节油、省时和安全的目的,从而提高经营效益。未来,这些技术将会更加充分地运用到车险欺诈风险的识别与控制上来。
最后,大数据将助推保险与汽车产业的渗透与融合。在“大数据”时代,保险与汽车将会以数据为媒介进一步实现产业融合与渗透,现在车里面装有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这些用途繁多的装置原来是厂商在制造环节装进去的,未来更多可能是基于保险视角前装或后装的。由于保险对车辆数据的采集和应用,对于汽车生产销售、汽车安全隐患及事故处理、零配件的流通与使用,保险公司也许会比汽车制造商更早、更全、更快的掌握,因为前者更加贴近汽车用户,承担了大部分的车辆维修成本。未来汽车制造商会更加注重保险公司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升车辆性能,优化汽车后市场服务。
更为关键的是保险公司拥有车辆的索赔数据,通过将车辆数据与保险数据相结合,未来可以研究制定建立一套完善的车辆风险评级标准,这对车辆投保、汽车质量延保、二手车定价等均可以提供有效和准确的数据支持,并根据保险数据与车辆数据分析车辆安全状况,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服务。
此外,其他行业的渗透也影响着传统保险市场,特别是科技网络公司,通过对互联网客户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大数据”处理能力,将及时抓住机会,进行跨业经营,很多创新甚至可能颠覆车险市场的局部规则与业态。
“互联网+”时代的二次创业
《当代金融家》:目前,虽然大部分险企都建有自己的数据库,人保财险[微博]、国寿财险、平安财险和太平洋财险等多家公司也在试水车联网,但中国保信的现有行业地位和今后发展前景,却被市场各方看好。立足于行业背景,您对“大数据”时代的车险发展有何建议?
吴晓军:当今世界,数据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引领着电子商务、金融投资等各方面的创新与应用,推动了相关行业升级和转型发展。“大数据”、车联网和云计算,已然成为未来车险市场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为保险业改造“红海”、开创“蓝海”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场景。在“大数据”时代,如何构造新型的车险产业链,实现传统车险与信息技术发展、与汽车工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车险的内在价值,进而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更像保险业的“二次创业”,意义重要而深远。
一要研究制定行业“大数据”战略和设施框架。建议保险监管部门完善信息共享平台和保单登记的监管制度框架,为行业“大数据”战略实施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行业级“大数据”建设,重点推动行业数据标准化建设和有效落地,提高数据整体质量。指导和优化行业共享数据库的采集、存储、处理与结果应用的流程和技术,研究建立行业数据分析框架和模型,依托数据挖掘、云计算平台、虚拟化技术,支持海量、多结构类型、高频度的“大数据”处理。加强行业信息共享的安全体系建设,保障保险机构与共享信息关联生产的连续性、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要在保险经营和客户服务中嵌入数据思维。保险公司应加强公司内部、各渠道、各产品线的数据整合利用,积极采集全面反映客户行为特征和交易偏好的移动互联、社交媒体、电商、地理位置、OBD等线上数据,引入身份、信用、车辆、驾驶行为等线下数据,构建完整的客户数据图谱。依托数据挖掘技术,推进客户需求分析和客户群组细分,在公司内部建立客户虚拟账户,丰富客户全景视图,加强客户挽留与个性化推荐,促进客户的获取率、留存率和持续率。构建完善的客户自助服务体系,改善客户体验、提升客户忠诚度、提高客户整体价值。保险经营中应嵌入数据分析思维,以数据分析为依据,找出最棘手问题的真正原因,预测未来情况,从而识别差异化竞争的机会并实现业务增长。
三要以数据为媒介,建立“汽车+保险”的生态圈。商业车险改革是中国保险业的“二次创业”,未来基于人、路、车等驾驶数据的UBI车险将成为核心。通过将车辆数据和保险数据相结合,保险公司可以进一步为汽车投保和延保,以及为二手车定价等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支持。在这样的趋势下,保险行业和汽车产业可以数据为媒介,进一步实现产业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互联网+”与大数据车险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
健康大数据管理与服务专业学什么
医学基础概论、临床医学概要、预防医学概论、健康信息应用技术、Python编程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网页程序设计、大数据导论、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大数据采集技术、数据仓库Hive、Hbase分布式数据库技术、Spark技术与应用、Hadoop应用开发技术等。
健康大数据管理与服务专业简介健康大数据管理与服务专业是一门新办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面向健康医疗、互联网等行业,培养能够在健康医疗机构、健康大数据相关企业从事健康大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和开发,管理与维护等相关岗位工作,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和创新素质,掌握公共卫生基本理论、大数据平台运维、数据采集与预处理、数据清洗及存储、数据分析及可视化等知识和技术技能。专业有优越的教学实践条件,除共享的医学相关实训中心外,还建有健康风险检测评估实训室和健康大数据采集与处理实验室。